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古菌物时期的食用蕈菌

利用真菌作为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字和出土文物的记载,迄今约有5000年的历吏。例如,1977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挖掘出与稻谷、酸枣等收集在一起的菌类遗存物,说明我国先民采集真菌作为食品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古籍《礼记》(A.D.80~105年成书)中说“食所加庶,羞有芝桶”,叙述美餐中以蕈菌为肴大快朵颐的情况。有关食用菌的栽培,香菇、木耳、草菇、金针菇、茯苓、灵芝、银耳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起源于我国。据历史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香菇『Lentinula edodes(Betk.)Pegler]就在我国浙江省庆元县龙岩村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有栽培,是中国人工剁花栽培的第一种食用菌(甘长l{L2010)。
元代《王祯农书》(1313)在“菌子”篇中记载了有关香菇的栽培方法:“今山中种香菇,亦如此法。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槠、栲等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复之,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以蒿叶及土复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粗棒击树,谓之保蕈,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今深山穷谷之民,以此代耕”。这种栽菌方法与法国路易十四(1683~1715)开始栽菇的年代相比,要早300多年。其次是木耳,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苏恭在《唐本草注》(A.D.659)中说:“生桑、槐、槠、榆、柳等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这是孢子水浸法、栽培木耳的技术,早于其他任何国家。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A.D.’739)中论及南方的茭草(Zizania caduc咖M)变为茭白[Yenia esculenta(P Henn.)T.N.Lioul的故事,说明作者观察之精微和判断之准确。到了盛唐,佛教由北而南,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僧侣用稻草栽培草菇,其后此菌及其栽培技术由华侨传入东南亚诸国,此乃迄今在国外人称草菇[IZolvar·iella volvacea(FL)Singel·1为中国蘑菇(Chinese mushl。oom)之由来也(Chang,1977:Sze,1963)。
中国历代古籍中多有食用蕈菌的记载,如《轩辕本记》(B.C.2000)、《庄子》(B.C.400)、《山海经》(B.C.300)、《吕氏春秋》(B.C.235)、《神农本草经》(B.C.200~B.C.102年成书)、《齐民要术》(A.D.533~544.)、《菌谱》(1245)、《广菌谱》(1593~1646)、《吴菌谱》(1683)等。宋朝陈仁玉所撰《菌谱》记载了浙江的稠膏菌、松蕈、竹蕈、鹅膏蕈等11种大型真菌,并对其形态、生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性食用蕈菌志,比起西方最早的同类专著《菌物舞台》(Theatrum Funqot·um,1675)要早400多年。明朝潘之恒在其《广菌谱》中描述了19种真菌,它们的分布遍及鲁、皖、赣、滇、湘、桂等省区,并考证了蚁巢伞属(Tet’ml‘tom,yces R.}teim)(鸡纵菌)多产于云南。到了清朝,吴林撰写的《吴菌谱》主要记载江南一带的食用菌。在我国众多的文献中,有关食、药用菌的记载,下列两部书极为重要:一部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记载的菌物已增至34种:茯苓、猪苓、雷丸、蝉花、马勃、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木耳、桑耳、槐耳、榆耳、柳耳、柘耳、杨栌耳、杉菌、皂荚蕈、香蕈、天花蕈、蘑菇蕈、鸡菌、舵菜、土菌、鬼盖、鬼笔、竹蕈、藿菌、地耳、石耳、白僵蚕、红曲。另一部是清朝蒋廷锡等的《古今图书集成》(1。726),是中国古代卷册浩瀚的大型百科全书,辑录了清代以前的蕈菌文献(相望年,1957;黄年来,1993)。
自《中国菌物学100年》

资讯中心详情,千菌方,

资讯中心详情-千菌方

资讯中心详情,千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