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中国先民对菌物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但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真菌,我国起步较晚。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我国派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学习生物学的,当时的生物学仅包含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林奈的两界系统),而真菌和藻类则归属低等植物。留学生中的邹秉文、戴芳澜等被选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刘慎谔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真菌学,胡先骗两次赴美,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荣获学士、硕士、博士3级学位,1915年发表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真菌的第一篇文章。其他还有赴英、德、比、日等留学的,他们回国后多从事教学、科研和与生产有关的工作。
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真菌(菌物),可明显地分为3个时期:①启蒙时期(20世纪10年代初至40年代末);②奠基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③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2l世纪10年代末)。百年来,派出去、请进来,交流不断,造就了中国四五代人的真菌学队伍。这支队伍拥有不同层次的成百上千位成员。
对100年来,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近30年,中国现代真菌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须加以总结以利再战;同时考虑到现代真菌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越专门化,如除普通真菌学外,尚有真菌的形态与分类学、生理与遗传学、生态与区系学和应用真菌学等,且学科越分越细,专门化越来越精深,需要众多的专家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研编撰写(他们的创作详见本书“目录”),因此我们发出了邀请入编“中国菌物人物志”的通知。有幸得到广大同行的大力支持,百名“菌物人物”很快满额。1000字的传略,大多为学者自己撰写提供,少数为其家属或弟子代笔,文责自负。传略中除了各种专家、教授外,还包括与菌物有关的企事业、公司、生产厂家、菌场及各省区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