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是老百姓日常菜篮子中一味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殊不知,野生香菇的提取物或香菇的菌丝体却是西医临床中一味对肿瘤效果惊人的药物。那么,它们属于哪一类药物?正是人们并不了解的“菌物药”。
菌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并称,有150多万品种。人类对菌物界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能够精确识别的不超过10万种,临床中应用的不过千种。包括,人们熟知的灵芝、虫草、木耳、蘑菇等在内。
菌物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数千年前,中医药的经典就对灵芝有了比较精确的描述,后来人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演化,从而有了中国比较独特的“灵芝文化”、“虫草现象”等。
事实上,菌物在国际上是普遍认知度最高的一种文化现象。比如,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就有“黑松露文化”;在俄罗斯等中亚国家就有“桦褐文化”;在印度有“苏摩崇拜”等等。
近代以来,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菌物研究进入了一个爆发期,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随之而来的,就是菌物研究的国际性交流也日益频繁。例如我国就有一家叫“千菌方”的菌物研究机构,就应美国休斯顿政府邀请,开设了千菌方美国菌物研究所及科技馆,休斯顿政府还专门为此,设立了“科技馆日”,并得到了其上级政府德克萨斯州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了确认。
我国在菌物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我国地域横跨南北,菌物物种丰富;另一方面,在我国占据主流医疗地位的中医药有着数千的传承,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雄厚的底蕴;加之近些年中西结合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菌物研究相应的也是药物研究方面最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的领域。随着屠呦呦获得诺奖,在国际引起了新一轮的中医药关注,也进一步引发了国内中医药发展道路之争。这种争执其实从民国时期就已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其趋势来看,还必将持续下去。但菌物药作为中医药中比较独特的一部分,这种争执对其的影响却是最小的。原因很简单,相对中医药中的植物药部分来讲,菌物药所占的比重较小,历史负担轻,但其毕竟是中医药的一部分,所以,又可引中医药底蕴为其所用,还可借鉴现代药物研发的经验,走一条真正的中西医融合发展的道路。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其实中药也罢,西药也罢,包括菌物药也罢,植物药也罢,都没有疗效重要。这也是自从西医东渡而来后,迅速扎根中华大地并蓬勃发展、后来居上的原因所在。菌物药的内涵很深,西药中的青霉素等属于菌物药;中药中的灵芝、茯苓等属于菌物药;香菇提取物等植物药也属于菌物药。作为一个物种,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手段不同,相应的成果就会有所区别。
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宏观上更广泛和更快速的认识和应用更多的菌物;运用西医药研发的理论,微观上更深入和更细致的分解某一种菌物;运用中西结合的实践,从营养学、医学、药学、临床学等各方面入手,综合运用菌物,服务于有需要的患者,使其更快速、更安全、更有效的获得康复,才是硬道理。
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包括菌物的人工培植、菌物的日常消费、菌物的药物研究、菌物药标准的制定、菌物药临床等方面在内。世界各国也都有专长,均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
在国家提出一路一带战略之际,在屠呦呦获得诺奖春风之下,在如火似荼的国家影响力扩散之时,在中医药发展大势面前,菌物药作为中医药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已经也必然会以先锋的姿态,率先走向世界。